常年潜水,看到很多朋友把《wet》(中文:潮湿,终极女猎人)骂得狗血喷头,替创作者感到有些不忍,出来说两句。
首先对不熟悉B级片类型电影的朋友作下介绍,以下解释内容援自维基百科:
B级片(B-movie)即拍摄时间短暂且低制作预算的影片,所以普遍布景简陋、道具粗糙,影片常缺乏质感,剧情也趋于公式化,没有良好的品质。另一方面,因为制作预算的限制,通常B级片并没有大明星参与演出,但都刻意挑选大众喜欢的类型,常挑选与牛仔、情欲、黑帮、恐怖、神怪、科幻有关的剧情题材,偶尔也会有抄袭当下所流行剧情模式。
B级片中占大部份是恐怖片类型,虽然它们不见得让大众所接受,但常在次文化引起广泛讨论,仍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摘自维基百科
《wet》是一款风格独特的电玩作品,典型的60、70年代B级片cult风格,画面风格、做旧划痕、燃片效果、高速镜头(子弹时间)、血腥程度、硬摇滚配乐、假预告片、中国元素、“弱智”剧情等元素符号均在向该类型片致敬,游戏还没来得及仔细把玩,相信其中还会有很多细节和要素都与此相关。这样一部游戏核心定位人群必然是B级片的拥笃。实际在欧美乃至亚洲都有相当数量的B级片狂热影迷,大家熟知的昆丁就是十足的B级片恶趣味代表,07年他和罗伯特•罗德里格兹联手套拍的磨坊电影(Grindhouse Film)《刑房》(分别是《恐怖星球》、《死亡证据》)更是彻头彻尾的向B级片邪典电影致敬的作品。由于上述电影与此游戏的惊人相似,我几乎完全相信《wet》游戏的灵感来源和制作标杆均出自于这部电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来看看,单单从下面的电影海报便可一窥:
我本人就是一个B级片影迷,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鼓吹这款游戏,就他本身来说也确实还有很多不足,但是从这里可以看到一个大的趋势:电玩游戏越来越向主流文化娱乐渗透了,文化属性进一步在增强。可能这真的是一句废话,游戏迷当然觉得游戏早就应该并且已经主流化了,但我想说的是游戏在产业化中的市场细分过程与文化发展。
众所周知,游戏本身随着市场和本身技术的发展与成熟,现在已经有了很多自身的类型如RPG、ARPG、ATC、FPS等等,按照平台又有Xbox360、PS3、PC等等,还有很成熟的分级制度,已俨然一个成熟产业了。但不可否认,电玩相对于戏剧、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还是一支“独”秀,虽然由游戏改编成电影,由电影改编成游戏、包括音乐方面的vedio game lives的活动也越来越多,但总归没有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支持来得更丰富,更好玩,相对还属于新生事物,还主要依附于其他文化汲取养料。说得简单一些,拿来主义,给的少,要得多。电玩自身能生产的文化还是比较贫瘠,尽管有cosplay、玩偶等,但也多与动漫同属一个范畴之内,至于经典的可以传世的,就只能期待今后了。包括这款《wet》,也同样根植于B级片文化,但他增加了游戏文化的可能性,进一步细分了游戏的人群,这一点难能可贵。前一段横空出世的《Batman:阿甘疯人院》更是一磅重拳,抛开上乘的游戏性不谈。但就剧情、人物、环境、细节的编排与塑造已经是一部精彩完整的蝙蝠侠作品了,这一点绝不亚于去年的《暗黑骑士》,何况电影版还有病毒式营销推广,游戏却低调面世。当然这跟编剧加盟有很大关系,但他起码邀请编剧加盟了,游戏归根结底是娱乐文化的一种,《batman》在技术成熟的基础上在文化本身这个立足点上前进了一大步,游戏业界应该向其学习。最近的《Rock Bands:beatles》的发售也是文化界的一件大事,除了游戏,beatles所有的专辑包括精选专辑也全部数字化重制同步发行,给当今的年青人重温了一遍上世纪六十年代经典、积极、狂热的英伦摇滚。这些所有伟大的游戏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抓住了文化性,精神娱乐产品的最根本所在。没有这个G点存在,所有的前戏、用具和药物都不能把你搞到腿软。但也恰恰因为文化,这几款游戏都核心向着大洋彼岸了,国内玩家因为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很难和金发碧眼们一起抓狂了。所幸最近看到几款国内*开发的live作品,相当的武侠,希望他们越做越好,让我们也狠狠的文化侵略回去吧!
游戏中的文化来了,文化的老问题也一起来了,众口难调是肯定的。《wet》几家欢喜家愁?但我们更不愿倒退到千人一面的《超级玛莉》时代了。你可以在家下载《无耻混蛋》,也可以花钱去电影院看《建国大业》,有选择,有争论,有狗仔,有潜规则,有成长的各种烦恼,这才是游戏真正要成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