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胖的中国人
看理想,用文学与艺术,关怀时代的心智生活与公共价值。
普遍患有“社交恐惧”的现代人,大概只会在两种情况下,因为见到陌生人而保持高度兴奋:一是快递到了;二是,外卖到了。
这是一个食物“来之过易”的时代,在人们沉迷于美食的便捷时,也许尚未意识到,肥胖正悄然入侵。
先来看这样一组数据:
据2016年《柳叶刀医学周刊》(Lancent Medical Journal)的数据,中国的肥胖人口已近9000万,其中男性4320万,女性4640万。
2016年,中国的肥胖人数超越美国,正式成为世上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世界肥胖人口,有16.3%的男性和14.2%的女性为中国人。
北京大学公共健康中心的一项研究指出,至2030年,每4个孩子中,就将有一个是超重的。即时,中国将有5000万儿童的体重被列为超重或肥胖。
似是不知不觉,世界第一次进入了胖子比瘦子多的年代,也就是说,如今营养不足的人数还不及超重的人多。
要知道,50年前的我们还深陷饥荒围困之中。短短的几十年,我们的时代正在疯狂制造肥胖——
这一切,不仅仅是个人健康意识的问题,背后还涉及著社会阶级、“富态”文化传统,以及以食物弥补精神虚无的现实。
01.
肥胖不是个体错误,而是社会疾病
下面这些话,你一定不陌生:
“要么瘦要么死”
“连体重都控制不了,还怎么控制人生?”
“人在吃,秤在看”
这种充满鸡血、励志的标语频繁出现在健身房、减肥产品的广告语中。除了刺激痛点的能力,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点:把肥胖归结于个体的“努力”与否——如果你体重超重,一定是因为你又懒又馋。
可是,人们的肥胖真的仅是因为好吃懒做吗?
并非如此。如果你看过一些数据,就会发现: 中国的孩子在80年代初,肥胖率几乎为零。而在80年代后半期,开始以迅猛的速度直线增长。
(1985-2015年中国城市和农村学生肥胖率调查表)
来源:1985-2014对中国学生身体健康的调查
可以看出,肥胖早已不是个体现象,而成为了一种“时代病”。美国人类学家Laren Berlant曾发表过一篇叫作《慢死亡》(Slow Death——Sovereignty, Obesity, Lateral Agency)的论文,谈论到肥胖和社会结构的关系:
在美国,底层的劳动阶级的肥胖率普遍比中产阶级高。主流话语常对那些肥胖的人颇为不屑,指责他们不爱运动,爱吃垃圾食品,没有“身材管理”的意识等等。
Berlant对这个观点提出了质疑,提出在如今这个时代,肥胖已不再是个体的错误,而成为了一种社会疾病。
因为那些在温饱线上挣扎着生存的人们,往往有着更长的工时,更艰难苦的工作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无法拥有中产阶级的闲情逸致去锻炼。而若想吃得健康一些,就得花比炸鸡、汉堡等速食产品高出几倍的价钱来。
体重和富裕程度不再成正比,也就是说,那些没钱的人往往更容易发胖——这与财富状况决定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密切相关。
美国30年代的一张著名摄影作品:
摩天大厦的建筑建筑工人们在高空吃午餐
在美国社会,阶级壁垒出现在方方面面的生活之中。健身房里挥洒汗水的人群,不会是辛苦奔波的劳动工人,而是有钱、有闲的中产阶级。在餐厅里转一圈,沙拉轻食、有机食品总比廉价的炸鸡汉堡昂贵许多。
中国亦出现了如此端倪,食物的选择不仅出于个人喜好,更是阶级划分的符号。出入的餐厅、吃进肚子里的食物、就连外卖套餐的名字,都可能带着“白领”这样充满阶级意味的字眼——
于是,在这个充斥着垃圾食品、健康成本越来越高的时代,拥有健康、匀称的身体不再是常态,而成了特权。当人们在责怪胖子不努力时,需要意识到: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获得一个健康的身体,需要付出比曾经大得多的努力。
我们对“垃圾食品”的理解还常停留在kfc、麦当劳这样的“洋快餐”上。事实上,自外卖行业急速发展起,中国已在近几年,沉默而迅速地制造著“中国式垃圾食品”——速食包。
速食包的危害,比洋快餐大得多。
成本几块钱的速食“料理包”
并非是说炸鸡汉堡比速食包健康,而是在认知层面,速食包有着更大的迷惑性。
想想看,鱼香茄子、土豆牛肉一直是我们餐桌上最常出现的家常菜,人们很少会把它和速食联系在一起。而商家隐去速食包的制作流程,把精美的成品图往网站上一放,谁能分辨出它是厨师精心准备的,还是速食包做的呢?
速食包售卖网站上的“包装”方案,手把手教你隐去速食的痕迹
这样速食包做出来的食物,成本只需几块钱,定价10几元,而在物价颇高的北上广,在超市里买一份新鲜的排骨,很可能就不止20元。
动动手指就能买到一份看起来有荤有素的饭,很少人能够不心动吧?
速食包产业已深入各个领域
曾经,去餐厅吃饭被称为“下馆子”,是改善伙食的标志。在那时候的认知里,在餐厅里能吃得更好。而人们选择辛苦去买食材、洗菜、做菜,虽然费时费力,但能够省钱。而当最后一根稻草“省钱” 也倒下时,人们就再没有理由拒绝这汹涌而来的便捷时代了。
而当食材变成了保质期几个月的速食包,你每日吃进肚子里的不再是新鲜的食物,而是经过各种工业加工的产品时,肥胖也就随之而来——
BBC纪录片《我们为什么肥胖》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一书的作者庄祖宜在采访中曾批判过中国的“食品加工”热潮:
因为今天中国的专业厨房的制度化,就是纯粹要走能够大量和快速地生产,所以就产生了非常多的问题:
现在有很多大型的食品公司做酱料的,这些公司赞助了很多厨艺学校,还有餐厅、企业,他们提供你设备,然后他们花钱,他们出场地,让你去做食品安全、食品卫生的研习课,所以很多年轻的厨师就感觉这个公司是先进的,是正当的,是好的。很多小厨师从他们在厨艺学校里面就接受到这一套。
这些公司甚至他们开了网站,或者公众号,有几百万的厨师是他们的粉丝,上面就帮你提供一些菜谱,开发新菜。你去看那些菜谱,都不是在教你用简单的葱姜蒜、豆瓣酱、甜面酱,都是加这个麻辣汁、酸辣汁、鸡粉、鸡汁,全都是用汁,你不用那个的话根本做不出来了。
这是最让人遗憾的地方。食品工业的巨大浪潮中,“便捷”帮我们节省了时间、精力、甚至金钱,而无法取代的,却是最重要的一环:健康。
02.
无法克制的肥胖,无法抑制的欲望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崇尚一种“富态文化”。
“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富态”、“发福”,这些老话无不强调著食物和富裕间的紧密联系。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人对胖是有着神往、羡慕的心态。
年画里的娃娃,一般都是”超重“的
如今在饭桌上饕餮的我们大概很难想像,我们距离曾经的饥荒也不过50来年。上一代人对食物有着近似伤痛的记忆,到了今日物质富足的时代,当年的伤痛却未曾消失,成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谆谆教诲、成了年夜饭里的大鱼大肉、成了吃不下而为了不浪费而勉强塞进胃离的食物。
也许是曾经的疾苦的记忆太过鲜明,人们依旧留存着对食物”体面“的向往——在许多地方的传统习俗中,请客吃饭的规则之一:便是点比正常食量更多的菜,以至于在饭局结束时,桌上还有足量的食物剩下,从而体现自己的好客之道。
在很多文化中,都有对克制食量的推崇。七宗罪中,“暴食”是第一宗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有禁食的传统,以传达控制欲望、节制的训导。而中国的富态文化却恰恰相反,我们对食物有着很高的容忍度。
梁文道在《味道》一书中曾说,中国人也倡导克制欲望,但却很少有人觉得“暴食”是一种罪。
除了富态文化的历史渊源,当今社会人们暴食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对待食物的方式。
在食物稀缺的年代,吃饭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因为来之不易,所以吃饭时,总是会认认真真、一心一意地享用。
而在今天你会发现,我们很难再专注于吃饭本身:吃早餐的时候看手机,边吃下午茶边工作,吃晚餐的时候看“下饭剧”,已经成了现代人生活的常态。
来自伯明翰大学的研究表明,饥饿感不仅取决于我们吃了多少食物,更和人的记忆、注意力有关。
一般情况下,人在吃完饭后的20分钟,大脑才会接收到“我饱了”的信息。而如果你在吃饭时做着其它让你分心的事,大脑就更不容易接收到饱腹的信息,我们也不知不觉地“吃多了”。
03.
“肥宅快乐”文化,
带来更高的精神虚无
虽说肥胖现象和如今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但把吃归咎于“我减不了肥是因为万恶的资本!”也实在说过不去。
毕竟,肥胖问题的根源相当复杂,除了社会结构、基因的问题,现代人的个体情绪、心理,都悄悄决定着每天我们吃什么、怎么吃。
范晓萱那首《失控的胖子》唱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总觉得自己是个胖子,很想变瘦的死胖子,每天还是一直都在吃。总是骗自己能吃就是福,还不是要找个借口,一有空就疯狂地大吃。”
疯狂大吃,是的。如今现代人追求的早已不是吃饱,而是吃得“过瘾”。在压力越来越大,人人为“社畜”的时代,过量饮食已成为一种缓解焦虑的方法。
若你想了解城市人生活的现状,可以看看《2017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它从人类最不可或缺的食物出发,反射出人们方方面面的生存现状——
从年龄结构上看,美团闪购以年轻用户为主,30岁以下用户占比达67%。
晚7点后叫外卖到公司的加班族有2322万人;晚9点后的有1433万人。
有1.3亿单身人群曾在美团叫过外卖;393万人年度订单数量高于100次,平均每周叫两次外卖。
来源:《2017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
宅、急、忙——这三个字精准地概括出现代人的生活现状。
在这个7点后,还有2000多万人都在加班的时代。想像一下,回到家精疲力尽的人们,会有心情和精力准备一顿晚餐吗?
还是躺着吃点让人兴奋的食物吧,至少可以抚慰一下自己疲惫的身体和心灵。
“肥宅快乐”集合
为了这些食物,我们心甘情愿为它变成“肥宅”。而这些肥宅快乐食品,又以含糖量高、油炸、速食产品为主。
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中国人的总体肥胖率小于5%,却在一些城市超过了20%。很明显,肥胖是一个“城市病”,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千禧一代开始逃离宏大,追求这种简单的、确确实实的幸福。可乐、甜甜圈、奶茶中让人兴奋的糖分,和披萨、炸鸡、水煮鱼中让人欲罢不能的脂肪,都是疲惫生活中最好的抚慰。
比起社交、培养爱好所需的精力,肥宅快乐水的快乐成本太小,效率太高,太触手可及。
问题是:在追求肥宅快乐文化的过程中,我们的味觉不断退化和麻木——忙多了、宅多了、急多了,我们渐渐习惯了只被这些充满刺激食物打动,而简单的食材变得寡然无味。宁愿吃牛油火锅拉肚子,也不愿再吃清淡的豆腐。越疲倦,就越需要更强烈的刺激。
但如今的商家为了增强“刺激”,在本已多油盐的中国菜上继续加重口味、加重兴奋源。
庄祖宜曾说:
现在的师傅,(做完菜)还要再加一勺红油,让它更油更香更辣更亮,视觉味觉各方面的刺激要做到最高点。这种方法在餐厅里面已经成为常态。
“好奇实验室”曾调查指出:
奶茶店里的“无糖”选项依旧有糖,而“少糖”、“三分糖”更是市场营销的策略:事实上,“少糖”和“多糖”间的区别非常之小,并且,“少糖”的含量就已达到约50克方糖。
这是什么标准呢?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人体每天糖的摄入量不应该超过50克。喝一杯“少糖”奶茶,你一天中摄入的糖分就已接近超标。
也就是说,当你为了“不必太罪恶”而点了低糖的奶茶时,依旧落入了商家的陷阱。
来源:好奇实验室
资本可不管你的腰围和健康。一方面,它找到现代人的需求然后迅速下手,加重口味、加糖,让消费者对产品欲罢不能。另一方面,它也明白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担忧,把速食包食品装成精心烹调出的作品,用“少糖”、“健康”、“有机”等的字眼安抚人心。
从中国人越来越粗的腰围中,我们看到了速食产品,和其身后的速食经济追求的急功近利。也从火锅店里满满当当的食物中,瞥见了现代人在平淡生活中,寻求刺激的强烈欲望。
生活中的压力让我们暴饮暴食、资本中的逐利驱动的让我们越吃越糟。最终,用一句话来概括:“人们比以前吃得更多了,却没有比以前吃得更好。”
身处于制造胖子的时代,我们也许都该更关心自己的腰围、每日入口的食物,和其背后匆忙、焦虑、欲望交杂的世界。
参考来源:
《2017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美团闪送
《味道》梁文道
《别天真了,你以为“少糖”,奶茶里的糖就少了?!》好奇实验室
《我们为什么肥胖》BBC纪录片
Global Times
The Telegraph
Forbe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福利社
你如何看待越来越胖的中国人?欢迎各位留言评论,极客君精选了一份好礼相送。
今天送福利给留言获好评最多的 1 位小伙伴
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本期奖品是
【《学会花钱》实体书】
上期获得
【《高维度思考法》实体书】
的小伙伴请在 24 小时内
为了避免重复获奖,让更多小伙伴获得福利,本活动同一个微信 ID 两周内只可中奖一次
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极客视界】所有
相关文章
- 中国移动联通电信停止支持eSIM服务 运营商esim一号双终端最新进展消息!还会恢复吗?
- 华为新手机最新款2023即将新发布上市5G公认最好的折叠手机价格参数
- 抖音里的商城购物车怎么突然没有了?
- 苹果iPhone总销量公布:共卖出15亿台,卖得最好是哪一款?
- 华为首款5G折叠屏手机什么时候发布的 5G折叠屏手机详细配置参数处理器一览 手机笔记本双形态!
- 三星S10什么时候正式发布价格是多少钱?S10配置参数处理器屏幕外观详细分享 挖孔屏+顶尖屏幕,价格大部分人无法接受!
- 华为5G折叠屏手机什么时候在巴展发布价格是多少钱?5G折叠屏手机配置参数处理器详细分享
- 小米9和小米6很像,米9和米6的设计师是同一个人吗?似乎对米9的颜值多了一丝期待
- 2022年新低价荣耀Magic2乞丐版值得买入手吗?配置参数处理器怎么样
- 神舟RTX2060新品会在开学换新季迎来史上最低价吗?神舟RTX2060冰点价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