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游戏巴士

真实的红岸基地:中国深空网与嫦娥四号任务

发表于:2024-11-23 作者:游戏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23日,主页君说嫦娥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给中国航天的2019年开了一个好头,再加上今年年底的嫦娥五号任务,以及2020年的中国火星探测任务,都会将中国的深空探测水平...

主页君说


嫦娥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给中国航天的2019年开了一个好头,再加上今年年底的嫦娥五号任务,以及2020年的中国火星探测任务,都会将中国的深空探测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但在这一系列任务顺利实施的背后,是中国迅速成长的深空测控网的鼎力支持

,有了他们,中国航天的步伐才会走的更远,更稳。


本文作者:

主笔唐驳虎,转载已获授权

,本文所有打赏将转给作者本人。


对于科幻迷、半科幻迷来说,刘慈欣《三体》小说里的红岸基地实在太有名了。


按小说设定,那是60年代冷战背景下,在东北山区修建的一座巨型抛物面天线,以及巨型微波发射机,功率高达25兆瓦(2.5万千瓦)。


“雷达峰是一个神秘的地方,那座陡峭的奇峰本没有名字,只是因为它的峰顶有一面巨大的抛物面天线才得此名。其实,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那不是雷达天线,虽然它的方向每天都会变化,但从未连续转动过。”


实际上,在东北,的确有这么一座对准宇宙空间的巨型天线基地。只是它诞生至今,也就不过6年多光景,比iPhone 5还新。


【从无到有的中国深空测控网】



2004年1月23日,中国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


但此前中国发射的航天器都是近地轨道卫星,最远的也只是工程启动一个月前,2003年12月30日发射的探测一号,近地点555公里,远地点78051公里——比预定轨道打高了一万多公里。



虽然中国逐步组建了由国内与海外陆基站点、海基测控船,以及“天链”中继卫星组成的近地轨道测控网,但面对弱信号的高轨道乃至深空测控网则是另一回事。



我们知道,这需要巨大的天线、超灵敏的接收器和功能强大的发射器,以便在远距离传输和接收信号,提供双向通信链路以及测控定位服务。

青岛站


而当时中国航天测控网最大天线的口径只有12米,无法满足月球探测的需要。经过努力,用很少的经费在喀什和青岛新建了2个18米直径的天线。


喀什站


为满足任务需求,支撑2007年就要发射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改装了中科院系统几面较大的射电望远镜,执行月地通信与测控任务。


但实际上当时中国的射电望远镜,也就是上海佘山和**南山的两部25米台站。



2006年

,既为满足嫦娥任务测控、定位、通信的需要,也为推进射电天文学研究,才在北京密云和云南昆明,分别建成直径50米、40米的射电望远镜。


以几部性能较好的新设备为主,原有的25米天线为辅,保障了

2007年的嫦娥一号、2010年的嫦娥二号

两次绕月任务,以及包括嫦娥二号2011年进入距地球约150万公里的日地L2点的环绕轨道。

而面对数据通信更密集、实时性要求更高的落月任务——嫦娥三号,专用设备的缺乏就逐渐凸显。


佳木斯站建设者


从2010年起,在国土最西边的喀什测控站,增建35米天线。



在国土最东边的佳木斯测控站,新建66米(也有64米、65米的说法)天线——它的量级和技术都达到了苏联/俄罗斯、美国的水准。


佳木斯站66米天线


两个深空专用测控站的工程建设于2012年底完成,而同期建成的上海65米天马射电望远镜,就主要用于射电天文探测,当然也可加入深空测控通信任务。


喀什站35米天线


2012年12月13日,66米佳木斯深空站、65米上海天马射电镜和35米喀什深空站刚刚投入使用,就成功控制

嫦娥二号飞跃距地球约700万公里

的图塔蒂斯小行星,自然也加入了

2013年嫦娥三号落月

探测行动的测控、通信保障服务。


2013年嫦娥三号落月探测行动


【中国深空网的全球布局】


东经75度的喀什站与东经130度的佳木斯站,充分利用了中国广阔地域上的东西距离,拉开了55°的经度差距,信号覆盖能够覆盖近200度的天周,但显然仍有空缺。



嫦娥一、二、三号任务,还得到了欧洲太空局位于西班牙塞夫雷罗斯Cebreros和澳大利亚新诺尔恰New Norcia直径35米的深空天线的协助,当然,也是按照市场价格支付了一定费用。



为了解决在南半球和西半球没有深空测控站的问题,更好地保障探月工程任务,2012年7月中国与阿根廷(原计划是隔壁的智利)政府签署协定,在阿根廷中南部的内乌肯省高原[70.1495°W,38.1914°S],建设一座深空测控站。


这里位于

安第斯山余脉与巴塔哥尼亚高原交界处

,海拔800米,人烟稀少,距离两个最近的居民点Quintuco和Bajada del Agrio都有15公里以上,电磁环境较好。



与此同时,欧空局在阿根廷门多萨省也新建了一个马拉圭Malargüe深空站,恰好位于中国深空站正北275公里的地方。


(另外,佳木斯站与俄罗斯双城子的直线距离也就是300公里)



可见,还是自己的用起来顺手。另外,中国和欧空局在阿根廷的站点都是使用35米口径天线。


按协议,阿根廷可以获得天线10%的使用时间,进行自己的射电天文学研究项目。



中国驻阿根廷深空站由中国交建的海外公司中国港湾(具体施工单位是中交四公局)承建,经过一番周折,终于

在2017年10月全部建成,参与保障2018年发射的嫦娥四号任务



另外,按中阿协议,还将在圣胡安省建设口径40米的中阿射电望远镜(China-Argentina Radio Telescope, CART),由中国国家天文台与阿根廷国家科委、国立圣胡安大学三方联合建设。


阿根廷35米站


这也将是中国放置在海外的首台中大型天文观测设备。



【各国深空网的简单比较】


由喀什、佳木斯、阿根廷这3个深空测控站联网组成的中国深空探测网,还将用于支持中国未来的探月三期(采样返回)、载人登月、火星探测及其他深空探测任务。


喀什、佳木斯、阿根廷3个深空测控站

相对俄罗斯国内2个站(虽然依托广袤的跨洲国土,拉开了相隔100°的经度间距)的深空网,中国用3个站实现了准全周覆盖。


同时,阿根廷站可以与国内的深空站构成较好的基线方向,利于进行高精度角度测量。


中国交建四公局承建阿根廷站


阿根廷站与佳木斯站和喀什站的经度间距各为160°、145°。虽然因为国内两站经度跨度略小,尚不能做到360°无缝覆盖,但空白段已经比较小了。



而欧空局在西澳大利亚的站点经度为东经115度左右,与阿根廷站的间距达到了185°,比佳木斯站-阿根廷站的160°间距还大,遗漏空白段自然更多。


2018年投入“嫦娥四号”任务保障的阿根廷站


欧空局阿根廷(西经70度)-西班牙(接近0度)-西澳(东经115度)全系为35米口径的天线,可以支撑10亿公里土星木星这些中太阳系目标;


而中国有佳木斯站66米口径天线,能够通联海王星以远、70亿公里的外太阳系。


所以,综合来看,短短几年,中国深空网覆盖率与性能已经从近乎空白,跃升到世界第二。


红点-中国,蓝点-俄罗斯,绿点-欧洲,黄点-美国


当然,最理想的还是美国的东澳大利亚(比西澳靠东33°,也比佳木斯靠东18°)-太平洋沿岸加州(比阿根廷靠西达48°)-西班牙的均匀间隔布局,全系70米口径主天线,真正实现深空目标百分之百无缝覆盖,这才是最佳的。


佳木斯66米天线,矗立林海雪原


【真实的深空网与假想的“红岸基地”】


佳木斯测控站一分站(深空站)的66米口径天线,就是现实版的“红岸基地”。


它具体坐落在佳木斯市与桦南县之间的七峰林场,这里人烟稀少,而且位于两山之间的谷地,便于减少周边电磁干扰。



这里必须要说,刘慈欣对冰天雪地“雷达峰”的设定,虽然视觉想定很酷,但其实是完全不符合工程与科学现实的。


《三体》电影宣传海报,跳票好几年了


把防空雷达站搬上山,是为了尽量减少低空盲区、延展地平线视距,尽早发现敌机——地平线上下的远方低空,将是敌人战机来袭的主要方向。



巨大的“太空雷达”要面对的,却是整个天顶广袤的宇宙空间,加上地球自转和多点布局,不差那一点边缘极限角度。


66米,是3000多吨重


而且收集微弱信号,精准聚焦角度的大型射电天线,对反射汇聚面的精度有极高要求——

相对于理想抛物面的变形误差,不得高于波长的1/20


66米,是这么大……


如果放置在环境恶劣的“陡峭奇峰”高处,天线反射面将受到强风、冷热、湿度、重力等共同作用的影响,出现严重变形。


尤其是瞬变性的强风,即使对反射面进行主动调节,精度也无法保证。



所以在现实中,这些巨型天线其实大多布置在封闭性的盆地、谷地里,以便减少周边电磁干扰。


而且选址要追求气象稳定,

尽量避免灾害性天气,降雨也最好尽量少(雨水会加大微弱电波损耗)


真实的佳木斯站,在一个平缓山谷里


另外,从建筑力学来看,巨大的可动天线,需要一个坚实、稳定、广阔的基座。不可能把几千吨的重量,集中承载在一个内部还留有设备、人工空间的狭小人工建筑基座上。


《三体》电影的概念设计图


而再考虑风力压强。作用于巨大天线面的强大摧毁性作用……



《三体》电影的概念设计图


【暂时不去那么远,但可以先看别人怎么去】


总之,口径大是王道,被动接收就是天线,主动收发就可以变成太空雷达。有了如此重磅的利器。在没有探月任务的时刻,中国的深空网干啥呢?


建设中的阿根廷站35米天线


人和设备当然都不能闲着,根据宣传视频和公开论文透露的情况,除了测量内太阳系天体目标练手,充实数据库之外,还把主动信号对准了其他国家发射的遥远深空探测器。



而在2015年夏季,更是成功实施了对“新视野号”飞掠冥王星过程的信号跟踪观测,积累了有益的技术与经验。因为

同样是大口径天线,同样具备10的负19次方瓦信号的检出能力


所以,只要深空测控网全系配齐66米天线,

中国就同样具备保障飞向冥王星甚至柯伊伯带天体探测器的能力



【中国探月任务的逐次进化】


深空网设备性能的提升,也体现在了历次嫦娥任务的通信改进上。2007年的嫦娥一号対地通信仍采用传统的S波段(7.5厘米~15厘米),理论速率3 Mbps。


2010年的嫦娥二号虽然原来是一号的备份星,但改用了高频高带宽、但损耗也较大、对天线要求高的X波段(2.5~3.75厘米),带宽增加到 6 Mbps,还试验了 12 Mbps 传输,达到国际主流水准。


而随着66米、35米专用天线的落成,2013年嫦娥三号的着陆器、月球车,

在受任务所限,无法使用大型天线的背景下,只用小号天线直传地球

,却依然取得了不错的、满足任务需求的速率:



嫦娥三号着陆器的数据传输,使用中增益天线时等效功率为16瓦,速率为500 kbps ,使用定向天线时等效功率316瓦,

速率为 2.5 Mbps



月兔一号月球车无需着陆器中转,可单独、直接与地球通信,经过聚焦后的天线等效功率为250瓦,

下行速率 2 Mbps(实验信道4 Mbps)



可见,即使有一方用小天线,只要另一方用大天线,在一定距离内,依然可以取得不错的传输速率。


佳木斯站


【复杂组合的嫦娥四号任务】


待到阿根廷站建成,一大段测控空白期被填补上,2018年实施月背着陆的嫦娥四号,终于具备发射条件。


很少见到的阿根廷站内部运作图片


由于月球被潮汐锁定,背面从地球方向永远看不见

。搭建中继通信链路,是实现月背探测的第一步,也是要解决的重要难题之一。


在月球轨道上真实拍摄的月球与地球


中继星“鹊桥”发射质量448公斤,是一个长方体加太阳翼和天线的简单结构。


(其实也不算小了,为满足脱离太阳系的火箭助推高初速的限制,“新视野号”的发射重量也只是478公斤)



它使用CAST100-C小卫星平台,采用了近4平方米的高性能三结砷化镓太阳电池阵、45安时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组,最大功率800瓦,平均功率大于260瓦。



“鹊桥”的轨道,以约1万公里间距,环绕着地月引力平衡的拉格朗日L2点(距离月球约6.5万公里)。



它在这个复杂的三维动态轨道上,让直线传播的信号,得以绕过直径3500公里的月球遮蔽,直通地球。


这样,才能为降落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提供地月中继测控通信。



由于主要功能是作为信号转发的通信卫星,“鹊桥”本身虽不大,但却带了一个直径达 4.2 米的伞状抛物面天线。


地面测试时折叠的4.2米天线


这也是有史以来人类深空探测器直径最大的天线

。像卡西尼号、新视野号之类,天线都没它这么大。



空中打开


这是因为嫦娥四号着陆器与月兔二号月球车,同样受制于小天线(天线太大将遮盖其他关键探测设备与周边月面),发射增益上不去。


就白框里这么大天线,先要打到7万公里外


“鹊桥”作为接收-中转端,如果再不用大天线,那就真废了——


因为它距离月球表面也达到了近7万公里



所以,只能尽量提高“鹊桥”的接收天线大小,提高接收增益,才能保证系统通信链路的畅通。


4.2米口径的高增益伞状抛物面天线,是人类深空探测任务史上最大口径的通信天线


这样,“鹊桥”与月球背面的

嫦娥四号着陆器的最高通信速率为 560 kbps,对月兔二号月球车为 280 kbps


嫦娥四号上很小的天线,要直传7万公里,还要保证一定通信速率


而由于因为月、地通信其实都来自同一个方向,为避免发生干扰,具备同时工作的能力,探月工程对各通信链路的频段与载波体制,进行了兼容性安排:



“嫦娥四号”、“月兔二号”

——

“鹊桥”之间的月球中继,采用X波段(波长2.5~3.75厘米);


“鹊桥”——地球之间的通信,采用S波段(波长7.5~15厘米)。


对地球发送,使用螺旋状的中增益天线,

在S波段下,最高通信速率为 2 Mbps

。这个速率已经完全满足转发嫦娥四号、月兔二号的通讯需求了。


当然,理论上“鹊桥”还可以调转方向,用伞状天线对地实现 10 Mbps的X波段数据传输,只是它本身没太多数据可传的。


鹊桥”除了通信转发功能,只搭载了荷兰研制的低频射电天线等科学载荷,进行相关试验。


但它可以实现对地、对月、对日和对惯性空间任意目标指向与跟踪的三轴稳定控制,为着陆器、巡视器与地面站之间的测控与数据传输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美国火星任务的通信对比】


没有对比就没有参照系,也缺乏说服力。


目前除了中国,没有其他国家有月球表面任务,但在火星有,也是需要火星车、探测器与火星轨道上的信号中转。


目前,NASA在火星上有如下工作的探测器:2004年着陆的“机遇”号、2012年着陆的“好奇”号、2018年降落的“洞察”号。


但“洞察”号是固定设备,创造了月球车火星车工作时间14年最高记录的“机遇”号,去年在火星多年不遇的超级大沙尘暴中断电,至今未能唤醒,估计凶多吉少。所以只讨论900公斤的“好奇”号。


美国的从小到大三代火星车:90年代火星探路者,2014年机遇号、勇气号,2012年好奇号


NASA现有的火星中继网络由多个火星轨道器组成:


2001年抵达的“奥德赛”(ODY),低轨;2003年抵达的欧空局“火星快车”(MEX),高轨;2006年抵达的火星轨道侦察器(MRO),低轨;2014年抵达的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踪(MAVEN),高轨;2016年抵达的欧空局气体跟踪轨道器(ExoMars),低轨。


这几个在轨卫星都有中继转发功能,但由于MAVEN、ExoMars还在忙于火星大气探测任务、MEX码率太低(最高速率128kbps),所以已经没有什么任务的MRO、ODY成了中继通信的主力。


火星车的三个转发路径


而工作寿命已有18年的ODY最高速率也只是256kbps,MRO(以及MAVEN、ExoMars)却装有新式收发信机,虽然是UHF(分米级波段),理论最高速度却达到了2 Mbps,成为当仁不让的传输主力。


看上去,挺强大是不是?


“奥德赛”在火星轨道服役已17年—因为太阳风暴吹到火星,对卫星元件的摧毁比地球更弱


但MRO、ODY作为轨道高度300、400公里的低轨卫星,每天经过同一地点(“好奇”号工作位置)

平均只有2.5次,每次过顶时间平均只有8分钟


每天短短的20分钟传输窗口,加上其他工作任务限制,

即使MRO每天也只能中转40 MB数据,ODY 14MB。所以,还真不咋地啊



而高轨的MAVEN卫星(远火点6200公里)虽然因为轨道高耸,每次可见时间超过1个小时,但实际传输速率却因损耗大减,

实际也只有22 MB


另外,火星车可以以32 kbps 与地球直接通信,但由于速度太慢,仅用于紧急情况。


2003年抵达的欧空局“火星快车”(MEX),在轨服役已15年


所以,

相当程度上,强大的“好奇”号火星车,实在是被通信狠狠地掐了脖子


相比之下,

“鹊桥”在距离月球7万公里(低轨高度的230多倍)处实现560 kbps + 280 kbps的不间断持续通信能力

,算可以了。



所以,合理的办法是部署位于火星赤道的同步轨道(高度约17030公里)中继卫星,一颗卫星就能能不间断覆盖到半球的大部分区域。当然,需要两口够大的天线来分别接收、中转信号。


这或许就是未来中国搞火星落地探测任务时,需要先发射的保障星。


火星轨道侦察器(MRO),配备3米直径天线


另外,从火星轨道到地球的传送,火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最小6000万公里,最大4亿公里。以MRO的3米口径天线,最近处速率可达6 Mbps,但最远处则严重下降。


这就对未来载人登火的通信保障提出了重大挑战。大概得需要一块类似韦伯太空望远镜6米甚至10米的大天线。


韦伯太空望远镜的发射日期从2007年推到2021年,预算已经向100亿美元进发


目前中国深空网与嫦娥四号任务情况大致就是这样。


先别说中太阳系、外太阳系任务,一次飞掠,慢慢传一两年的模式;就拿最近的月球、火星任务来说,保障落地探测、不间断传输也是一件很具挑战的事情。


可以说,都很难。



据透露,中国第一次火星探测任务,

计划在2020年7月份正式发射火星探测器,经过10个月的飞行,到2021年到达火星,着陆火星表面并进行巡视探测


其后,

计划2028年左右进行第二次火星探测任务,采集火星土壤返回地球


此外,还将在2030年前后开展木星系探测和行星系探测。



说到底,探索星辰大海,基础还是得在地球上。


而这还只是内太阳系而已。由此进一步延伸,射电望远镜、脉冲星、深空探测、外星文明,这些就更不是一篇文章能说得清楚的了,以后再慢慢聊吧。



——————————


1、题图、尾图为

@COLTZ

 2012年绘制的一整套《三体》系列概念图的其中两张。更多精美原创概念绘图,可访问 @COLTZ 微博相册。


2、佳木斯站等中国深空测控网图片、视频,主要来自中国航天相关官方微博 

@我们的太空微博 

@China航天

,主要摄影者 吕炳宏。 特此感谢。


3、主要参考资料:吴伟仁, 王琼, 唐玉华, 于国斌, 刘继忠, 张玮, 宁远明, 卢亮亮,< “嫦娥4号”月球背面软着陆任务设计>,《深空探测学报》2017-2


(全文完)


想了解更多的航天科普新闻,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航天爱好者”!


欢迎各位爱好者投稿,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www.spaceflightfans.cn


最新的航天新闻聚合和发射预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