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游戏巴士

前Intel大数据架构师:如何把个人成长融入到时代发展中?

发表于:2025-01-24 作者:游戏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24日,大家好,我叫李智慧,也是极客时间“从0开始学大数据”的作者,很荣幸接到极客时间的邀请,来到极客Live和大家分享关于“学习大数据有哪些机遇”的话题。...

大家好,我叫李智慧,也是极客时间“从 0 开始学大数据”的作者,很荣幸接到极客时间的邀请,来到极客 Live 和大家分享关于“学习大数据有哪些机遇”的话题。

今天的分享分成三个部分,一是个人如何成长,二是如何把握时代的浪潮,三是“互联网寒冬”下个人发展与转型的选择。

1

锻造自己、握住机会、迅速成长

有勇气把握住突然降临的机会

在我的职业生涯里面,比较重要的一次机会是在 06 年获得的,也就是十几年前。那会我在方正参与当时一个最热的项目,这个项目在 05、06 年的时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项目,合同大概是有十几亿日元,方正特别成立了一个部门去做这个项目。

因为项目比较大并且比较新,部门也刚刚成立,最开始大概只有三五个人在做。但我们在中关村的中芯国际这边包了一层楼,规划是要把人坐满的。由于这是对日的项目,公司里面技术不错的都会派到日本去跟客户对接事情,不是那么“精英”的留在国内。在项目启动后,日本客户找了一家咨询公司给出了前端、中间服务器、后端的技术方案,大概三层的布局。有了架构,客户的需求也过来了,之后就是要考虑怎么把这个架构方案落地。那时我们每天在查资料、学习,但当时怎么去做、怎么把项目落地,一直没人去说。

有一天我可能是比较著急,就去跟项目经理说:“这些技术方案,它最终还要落实成代码的。这个代码谁来写?框架间通讯谁来做?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做?”。没想到过了几天项目经理找到我说“要不你来做吧”。05 年的时候我研究生刚刚毕业,经验也不是很多,但我看了看周围的人,好像这件事确实只有我能做。我就说:“好吧,我来做!”

项目经历是周五找到我的,周六周日我花了两天的时间,看了一些框架和通讯相关的资料,在周日晚上的时候,做了一个基本的设计,大概画了五六张图,把整个流程和开发视图画出来。周一的时候我去找项目经理,由于部门人比较少,他还从其他的部门他找了几个高手来做评审。评审完,大家都说看起来似乎还不错,然后就按照这个架构进行设计开发。之后部门里面其他同事也都参与到整个的框架和架构设计开发中来,后来测试跑通以后,整个框架就算是出来了。之后项目按照原计划运转起来,上百个工程师都逐步招入进来,很快就把一整层楼坐满了。

开发业务代码的时候必须要遵照开发流程和框架去做,这个流程设计和框架是我带人做的,后面不管是测试还是异常处理,都要过来找我。把这个项目做完以后,我的心态也不再是刚毕业那样了。上百号人做技术决策的时候,都过来找你,这个时候你会有一种责任感,或者是有一种新的视角,这种视角跟以前在别人的框架约束下做开发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大概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理解到做架构和开发不是同一件事情,做开发是在别人画的框里面去做你的业务,而架构是你站在全局的视角去思考问题。站在不同的视角,不管是看一样东西还是学习技术,这种视野的不同,你关注的点和思考的点也是不一样的。

这段经历,一方面让我从做开发到做架构,获得了新技能。另一方面,是让我从另一个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看待一个新技术或者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会考虑背后的设计和优缺点,以及为我所用时,我要关注什么。这种视野给我带来的帮助非常大。

当时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一个机会,迈过这个坎,也就把握住了这个机会。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机会出现在你面前,有的看起来比较随机,就像我刚才讲的机会突然就出现在面前,如果当时我犹豫一点或者对自己不自信,放过这个机会,人生可能就不一样了。

所以当机会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要有勇气把握这个机会。

跟优秀的人一起共事

我再讲个故事,是关于阿里巴巴的。我是 08 年加入阿里巴巴的,08 年对于互联网行业是特殊的一年,有太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在那一年诞生。

08 年的时候,阿里巴巴的业务也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有些业务已经做得非常不错了,但是从技术的角度希望能够再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当时我去了阿里巴巴刚成立的一个平台技术部门,这个部门当时只有五六个人,在我之前的都是工号非常小的“资深”和“元老”,我记得有个人工号是 14。我去的时候工号已经快 2 万了,比我后来的工号更大,我在新人里算资历最老的。因为要做技术提升,一方面是从公司里其他的部门把那些高手、元老、资深的员工弄到这个部门,一定要选这些有资历的“老人”去跟着来做这个事情;另一方面,还要从外面去招一些人进来,我是从外面招进来的第一个人。

后来我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事情,除了我以外,其他新同事和部门里的“元老”们好像关系特别熟,而新同事的工号和我一样都很大,但他们就像老朋友一样的。而且虽然是新人,但他们聊起互联网的技术,讨论分散式的方案,都好像特别熟悉一样。我当时比较闷一点,也不知道负载均衡是什么,讨论的时候根本插不上话。当时那段时间比较压抑,感觉自己技术不好,人际关系也不好,不能融入进去。

正是因为这样的状态,那段时间我特别刻苦,想要把自己技术提升起来。之后的四五个月的时间,我就发愤图强,每天努力学习互联网方面的技术,看公司里的源代码,那段时间技术进步也特别快。

后来我才知道,部门里新员工和老员工其实并不是第一次见面,在早期的时候他们就一起合作过。在 04 年的时候,淘宝决定用 Java 做重构,重构的人一部分是淘宝自己的人,另一部分请的 Sun 的人,外包过来做技术重构。七八个人的团队,就把淘宝从 PHP 转成了 Java。重构完以后 Sun 的人就离开了,而淘宝的人后来又做了支付宝。接下来你就能猜到了,我这个部门的同事,工号 14 的元老就是当时淘宝做重构的那批人,和我一起来的“新同事”就是当时和他一起做重构的 Sun 的人,虽然后来他们也离开了 Sun 去了其他公司,但其实他们很早以前就一起共事过。这些人都是淘宝和支付宝最开始的开发者,是在当时中国互联网技术最顶尖的一波人,我跟他们在一起相处,感觉技不如人,现在想一想也是很正常的。

我想说的就是,在我职业技术生涯这十几年里,那半年是技术进步最快的一段时间,一方面感觉有压力,拚命去学习;

另外一方面跟优秀的人在一起,你就会学习到很多,学习他们的思路、思维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

你跟优秀的人在一起合作和共事的时候,他会给你产生一种榜样的力量,一方面他优秀的东西你会去学习,另一方面,学了以后你就会有一种想要跟他平等的感觉,只要你不退步,只要你能坚持,你就会变得优秀。

你身边一定要有优秀的人,你也要知道谁是优秀的。有些时候,跟优秀的人合作回报并不一定是最多的,但如果你认定这个人是优秀的你愿意和他合作,你可以暂时放弃这些看得到的回报,跟他一起去做一些事情,用不了太久,你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你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

我在阿里巴巴和 Intel 时都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同事离职,有个同事离职前在朋友圈贴了一张截图,是系统里给他的一个通知,说在过去的一年里参加了四百多次会议。他是典型的一个程序员,喜欢做技术,喜欢写代码,但是一年的工作日也就是两百多天,平均一天参加两次会议,这一天几乎就没了,没有时间去工作。后来他发朋友圈说自己离职去创业了。

我觉得他发朋友圈时候,可能想到这样参加会议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应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我也在思考自己每天的工作到底在干什么,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上班下班或者加班。我后面就总结了一下,做的事情可以分成两种:生产者和消费者。学习本身也是一种消费,每天忙着去读书,看起来也是在学习,但是学完以后你的生活和工作因此改变了吗?或者说有产出和输出吗?如果没有,学完了以后,每天日子过的还是老样子,工作和生活也没有改变,这样的学习和玩一会手机、看一会抖音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的。所以一定要输出一些东西,比如你在公司里面做一个项目或者做一个产品,当然你也可以写一本书,或者是在极客时间开一个专栏,总之就是你一定要有产出。

你要能够输出让别人消费的东西,这样你就会不一样

。我做事情的时候,总会想我到底是在做什么,是生产还是消费,是输出还是接收。可以去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在生产,大家是不是愿意去消费我生产的东西。在公司不仅仅是研究新的架构、框架和技术,我希望自己从头把它做出来,我希望你能够用我产出的东西,我可以为你进行定制,而不是给你一个解决方案,让你去研究一下就完事了。我希望在工作中是有产出的,这样我可能会更踏实一点。并且有产出,就会很有收获,也能进步。

90 后太自我真的好吗?

网上关于 90 后会有些言辞,觉得 90 后太自我,考虑别人太少,但我自己是很欣赏 90 后的。我的态度是,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会给别人想要的东西,这在公司里来说是不负责任的。

你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自己负责,才可能为公司创造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我想说的是你要做自己的主人,要对自己负责

。举个反例,我小的时候一直都是比较乖宝宝类型的,小的时候听父母的,上学听老师的,工作听领导的。突然有一天,就是一瞬间惊醒:我这么听你们的,你们会对我负责吗,父母会养我一辈子吗,老师能保证我的将来吗,领导会让我在公司干一辈子吗?你如果不能对我负责,我都听你的有什么用。谁能对我负责?只有自己对自己负责。

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你付出你该付出的,你去得到你该得到的

。你要提高自己去学习、去努力,如果你付出了以后,依然得不到,就去寻找新的机会。你对自己负责,就是对公司负责,我一直以来都是这个观点。天天老板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日子过去了,等到最后事情没做好,反正是老板让做的、反正是领导让做的,最后大家互相抱怨,根本没有意义。如果你觉得这件事情不该做没有意义,你就跟他说不要做,这件事情没有意义的,我们有更好的办法。你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想法,有这样的能力和实力,你就说出来,肯定会得到别人的认可的。这样对自己负责任,在公司也有主人翁的意识。

现在 90 后的同学这方面应该做得比较好,我希望你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

对自己好,才会付出自己该付出的东西,付出了以后,才能得到我想得到的。

摔不死,就有新的机会

有个故事说,在山顶上住着一群鸡,山下有一只狐狸,狐狸到山顶上竖了一块牌子“你如果不尝试去飞翔,怎么知道自己不是雄鹰呢?”。竖了这块牌子后,狐狸每天就在山下,等著捡摔死的鸡。我说一下我的看法:如果你是一只鸡,即使在山上,你也逃不掉的,狐狸也会上来吃你的。

如你真的是一只鸡,顶多就是早死晚死一点,迟早是别人的盘中餐。在山上,天天知道狐狸会过来吃你,瑟瑟发抖,又担心过了今天还有许多明天,如果是这样过日子还不如摔死算了;如果不甘心过这样的日子,你就不要怕,不要怕是不是自己掉下去就摔死了,摔死就摔死了,又能怎么样,轰轰烈烈的死了算了,但是如果不死,可能有新的机会。

我是这么走过来的,我从内蒙古到北京、杭州、上海,现在又回到了北京,一路走来,没饿死也没摔死,日子过的还很好。我想送给大家一句话:你跳下悬崖,在下坠的过程中,锻造你的翅膀。因为如果你想站在那等著羽毛长齐了,可能永远也长不齐的。狐狸还没来吃你,可能日子还能混得下去;但是如果你真的跳下去了,你张开你的翅膀,你会发现你的翅膀肯定煽动不起来,你慌了以后一定会想办法,人是可以很快突破自己的,你去做就能做到。

2

你觉得寒冬淘汰的是你,那你肯定会被淘汰

我加入阿里巴巴的那一年也赶上金融危机,我在去面试的时候问了一下,大家都在裁人,为什么阿里巴巴还在招人。当时的 HR 跟我说这是马总的判断,马总认为越是到了寒冬的时候,越要吸引优秀的人才进来,为了冬天过去以后,可以做好储备和积淀。我对马云还是比较佩服的,而且这个道理也很浅显,冬天一定会过去的,日子一定会好的。如果你在冬天的时候冻得瑟瑟发抖,那等冬天过去以后,你肯定还是那个老样子。我是这样想的,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努力的、优秀的、聪明的、愿意奋斗的那种人,那么寒冬对你就是一次机会,因为未来一定会变好的。如果你觉得寒冬淘汰的是你的话,那你肯定是要被淘汰的,寒冬就是淘汰掉那些投机的、不努力的、没有什么真本领却虚张声势的人。这是你的机会啊,把那些人淘汰掉,这个世界是留给你的,到冬天过去的时候,当一切变好的时候,这些最好的东西都是留给你的。

我在 Intel 做大数据的时候,我们组里面有从 Intel 其他的部门转岗过来的几个同学,听到他们说以前是做 Linux 内核开发的,当时我崇敬的眼神就出来了,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写代码、做开发,可能最顶尖的就是开发操作系统,而做操作系统的内核开发,是顶尖中的顶尖。我问他你之前做的是所有程序员梦想的工作,为什么要跑过来做大数据开发?他大概跟我说了一下,Linux 已经非常成熟和稳定了,变化已经非常小了,他做了 3 年的进程调度和内核算法,向 Linux 社区提交了一行代码,还被拒绝了。很多事情看起来很美,但当你身在其中时是很痛苦的。这个同学三年提交一行代码是他的工作,被拒绝虽然也只是他的工作,但是对于他个人而言,这就不是一个好的兆头。那么未来在哪里呢?12 年最火爆的是大数据,他们转岗做大数据了。那会他们关于分散式和大数据并没有太多背景,但待了差不多一两年的时候,整个大数据就玩儿得非常溜了。后来其中一个同学去一家专门做大数据的创业公司当 VP,另一位同学在一家快要上市的公司做大数据平台总监。关于转型这件事,

寒冬是你的机会,但寒冬不是你转型的理由,

转型是一件时刻都在发生的事情,你还是要去思考一下,哪些领域和技术是未来的潮流。

我的专栏是关于大数据的,今天讨论大数据,大家也可以关注一下大数据方面的潮流。如果你觉得这是潮流,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你就去做。你看我讲的这些例子,不用把它看得有多大有多艰难,

你要觉得是机会,你就去做,别人能做到的,你要相信自己也能做得到。

关于转型,我的另一个建议是

不要被动转型

。我还有一个同学,他是做开发的,后来跳槽到我们公司,但来了以后又非常郁闷。他前一家公司的老板比他年轻,他就很不开心,后来跳槽了,结果到了新的公司,发现现在的老板比他前老板还要年轻,他就特别郁闷,他说怎么老遇到这种事情。他很在意这件事情,但我觉得无所谓,只要你能帮助到我就 OK 了,能做出东西来就可以了。你想一想,因为老板比自己年轻,就不能安心工作,是你的问题,不是老板和环境的问题。后来他又换了几家公司,都不太好,很受打击。他以前也是非常资深的工程师,跳了几次槽,从开发转做咨询,也算是转型。他也抱怨说,这次转型转的真是太失败了,实际上他转型的目标和理由,是要离开比他年轻的老板,这种转型是被动的,也不是很好的理由。但是人总是有出路的,后来这个同学不做 IT 了,出去开了一家鸭脖店,现在他是整个上海地区周黑鸭最大的代理商,名下有将近 30 家的店铺。这几年的时间,赚了几千万,在人民广场和张江买了好几套几百平方的大房子。我现在看起来,也是很吃惊的。他这个转型转得更大,但他肯定是痛定思痛想明白了,来了一次大的转型,反而很成功。所以这个世界变化很快,转型真的是无处不在的。人们都在顺应这个时代在发展,你要主动做好这种转型的准备,而不是说因为寒冬,或者其他什么理由去转型。你要去看时代的潮流,

从正向去转型,把握住方向,而不是走投无路才去转型。

当然走投无路再去转,也是一种转,但是肯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并且自己思考清楚。

点击“

阅读原文

”,订阅或试读

《从 0 开始学大数据》

专栏。现在正在限时优惠,

原价 ¥99

,限时拼团

¥79

,仅限

1 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