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游戏巴士

从《围住神经猫》事件看舆论报道生态圈

发表于:2024-11-27 作者:巴士阿叔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27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游戏借助社交工具突破游戏圈的小众重围,进入非玩家的大众视线,之前的《你画我猜》《疯狂猜图》和《Flayppy Bird》均属于此列,而要说最近的例子,当然就是话题多到已经能引起视觉疲劳的《围住神经猫》了。 当一个事物流行到一定程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游戏借助社交工具突破游戏圈的小众重围,进入非玩家的大众视线,之前的《你画我猜》《疯狂猜图》和《Flayppy Bird》均属于此列,而要说最近的例子,当然就是话题多到已经能引起视觉疲劳的《围住神经猫》了。

  当一个事物流行到一定程度,便已无谓推广与否,所有舆论报道会随着话题的热度自动贴上来,这就是《围住神经猫》的现状。大家一边把它看成一个短命产品,一边在争先恐后地报道、分析、传播,更显得这事儿像个点着的氢气球,啪的一下就把热度炸光。但就在这炸的过程中,我看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就这样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产品,各领域的媒体却都能各取所需,从它身上找到属于自己领域的传播角度,构成了一个爆炸为中心的全方位立体的舆论圈。

  首先,游戏媒体当然是第一个系统性关注神经猫现象的,并尝试给出一系列专业报道与分析,包括幕后的故事、当事者的访谈、流行趋势的分析等。但游戏媒体的问题是——大家知道专业向媒体总喜欢说一些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听懂的鬼话,有时候包括我们也不例外。神经猫的流行是否和App Store免费榜“糙”游戏横行的呼应?Egret引擎和腾讯CDN在背后起了怎样推波助澜的作用?神经猫到底侵了谁的权,其实大众压根不会关心。而能影响到大众的,通常是一些更加外围的报道。

  稍微向“外”一些,是互联网或科技媒体。到了这一层面,各界的报道呈现出不同的方向。有的报道更加偏向产品和企业,有的更偏向营销和推广,像《一步围住神经猫,一步跨入新营销》一文对这种流行HTML5小游戏的现状分析道:

  “互联网公司做品牌,普遍上都会有点“拿不起”和“放不下”。拿不起是指:由于这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很多情况下是要么籍籍无名,要么席卷天下,很少有一个中庸的存在。这致使很多企业不容易下决心进行尝试;放不下是指:这种新营销模式传播相对没有那么直接,很多情况下也很难直接监测效果,企业不容易放弃现有的虽然没有那么亮但可以直接看到效果的方式来尝试新的东西。“

  也有媒体发出《且慢对“围住神经猫”微信朋友圈刷屏现象叫好》的呼声,认为“这类产品的蹿红是以破坏微信朋友圈用户体验为代价的,很多人对《围住神经猫》和《疯狂猜图》并不感兴趣,但却无法不得不面对这类游戏在自己朋友圈的肆意刷屏,望着满屏的‘我用了X歩围住神经猫,击败97%的人’的现象无奈”。

  此外,一些知名社区同样对神经猫现象做出了反应,比如知乎和果壳,相关的讨论有不少,算是一个事物流行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

  传统媒体处在《围住神经猫》的最外围,却是受众面最大的,动作也不算慢,财经类媒体很早就有相关报道,到了今天上午,《北京日报》更刊文《社交游戏能否走出“昙花一现”?》,以传统纸媒的方式进行了采访与追述,特别是在报道的最后,还引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对此事发表的意见——我得说,这就是传统日报的行事方式,换做网络媒体,拍马都想不到找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发表意见呀。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有一些(自)媒体,本着“热门话题是个框,什么都能往里装”的思潮,赶着趟地往上靠。比如某财讯网就发文《像围住神经猫一样寻找P2P网贷优质平台》,摘录如下:

  下面给大家讲讲我们投网贷的时候可以从神经猫这款游戏得到什么启发,欢迎各路高手拍砖探讨。

  怕它跑,一定要先对它了如指掌。

  有不少网友玩神经猫的时候感觉智商不够用:明明快围住它了,最终还是让它逃之夭夭,真可谓“磨人的小妖精”呀。就像笔者一个同事,她不懂规则,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后抓狂到差点把手机砸了,好在手机是诺某亚的,再怎么砸也不怕。

  投网贷也是一样,看着眼前的超高收益,不少人顿时头脑发热,将平台很多实质性的东西当成牛顿第一定律里的空气阻力一样忽略掉了,下了血本往里投,希望能够“快速逆袭”,早日数钱数到手抽筋。结果平台跑路不说,自己的老婆可能也要跑路了。

  另有一文《做一只“神经猫”:再不创新,你就老了》:

  我玩这款游戏,最快是8步。重要的是,我发现“围住神经猫”中藏着深深的隐喻。之前,我遇到一位80后的电商高管,他的名言是“网络就是一场丛林战。外无界,与时空竞争。内无心,人皆自我为中心”。想突破定位理论而苦于没有思路的我,看到这段话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和他接触的最大感触是,80后甚至90后已经登上了电商经营的舞台中心。那些没有一天操盘经验但是天天给人讲课的70后可以被定性成大忽悠了。更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一个89年的电商总监上周告诉我他要创业,还和我讨论共享经济。我刚从电商1.0爬出来,感到Uber这些企业才代表着未来。而这些80后电商又不费吹灰之力要去探索新模式了。所以,我认为80后、90后才是这个时代的“神经猫”。“神经猫”的随机漫步,最快3步就可以突围。而来自于传统行业的人士,我毫不客气地说,他们至少需要十几步,甚至是几十步。因为这个时代的游戏规则已经变了,80后丶90后没有包袱,更加懂得要去追求轻模式。而这些传统行业的人士还是认为自己就是规则,怎么做都是对的,结果却是一错再错。

  你们感受一下。

0